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北理工留学生志愿事迹
2022北京冬奥即将落幕
北理工7名来华留学生
积极践行了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
以饱满的精神和优质的服务投入到志愿工作中
为冬奥顺利开展贡献了青春力量
2月17日和18日
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两天
报道了我校陶天,岑冠浩两名学生的志愿事迹
冰雪赛场上的来华留学生—外国志愿者 点赞冬奥会
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22年02月17日 第06版)
在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中,有一个特殊群体——来华留学生,他们用专业技能为冬奥会的举办和运行贡献力量,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世界描述中国的模样。
“小管家”和“小翻译”
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孟加拉国留学生陶天,最近添了两重新身份——“小管家”和“小翻译”。这源于她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媒体中心所负责的志愿服务——关于有线电视的技术工作。
“‘媒体之家’为记者朋友们准备了相关设备。我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好每一台设备,感觉自己像个‘小管家’。”陶天说,“设备一旦有问题,我需要尽快修好,确保记者们可以通过设备实时、顺利观看比赛。”
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,陶天还当起了翻译。她掌握孟加拉语、中文、英语、德语、印地语、阿拉伯语等8种语言,但她谦虚地称自己只是个“小翻译”:“当大家交流不畅时,我可以提供一些协助沟通的帮助。”
记者们的文化背景各异,让陶天置身于不同的文化交流之中,“非常幸运有这样的经历”。
成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是陶天的梦想,从在网上报名到梦想成真,她坦言“内心的激动无法用言语形容”。由于气候原因,十分喜欢雪的陶天在家乡从没见过雪。“没有什么是比成为冬奥会志愿者更好的机会感受冰雪了。北京冬奥会像一束光,照亮了蓬勃发展中的中国,也照亮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中的世界,带给世界鼓励和温暖。”她说。
喜欢短道速滑项目的陶天到北京读书后,滑过两次冰。在未来的运动计划中,她将滑雪也加了进去,“近距离感受过这项运动后,特别向往”。
华裔志愿者岑冠浩——做一颗坚固的螺丝钉
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22年02月18日 第06版)
来自哥伦比亚的岑冠浩,不仅是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位留学生,还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名志愿者。“2020年初的一天,我在学校公众号上看见面向高校征集冬奥会志愿者的信息,我想尽绵薄之力,便报了名。”岑冠浩说。
经过层层面试选拔,岑冠浩成为冬奥会志愿者中的一员,并受邀和北京理工大学其他几名入选的华裔志愿者前往水立方参观。“由于海外侨胞参与捐资建设水立方,参观时我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,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以个人名义服务冬奥会,还代表着海外侨胞。”岑冠浩动情地说,“我更加坚定信念,要好好干,在冬奥会赛事服务中做一颗坚固的螺丝钉。”
1月27日,岑冠浩前往冬奥会比赛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,正式开始志愿者工作——负责媒体运行,为国内外的媒体团队提供专业、细致的服务,日常负责引导各国运动员进入新闻混合区接受采访。
据岑冠浩介绍,有时候运动员受比赛结果影响,情绪尚未恢复,这时就需要志愿者们随机应变,灵活处理现场情况。
“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,法国运动员苔丝·勒德最后一跳失误,情绪有波动,周围的人都拥抱安慰她。”岑冠浩回忆起当时的一幕说,“我们兼顾运动员的情绪和记者们的采访需求,居中协调,在大家努力下,苔丝·勒德擦干眼泪,振作精神,顺利完成了比赛后的采访。”
除了忙碌的工作,做志愿者也给岑冠浩带来难忘的体验和收获。“特别是可以在现场看到冰雪健儿们做出酷炫的动作,感觉太震撼了。”他说。
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
编辑:李欣玥
审核:汪滢